2025年7月13日至19日,在学校国际处的大力支持下,由好博体育3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访学团,在学院副经理陈泽军、副经理龙木军和舒丹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为期7天的日本东京大学国际访学交流活动。访学活动聚焦新能源与先进材料前沿,内容丰富多元,涵盖学术研究与文化体验,包括东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应用主题课程学习、材料实验室参观、日本筑波宇宙航空研究基地参观,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实践活动。通过访学活动,同学们学习了世界先进材料技术和研究成果,开拓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国际交流能力与国际胜任力;访学活动注重文化体验,让员工实地感受异国文化,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东大研学,激荡学术思维
访学团一行来到日本东京大学,围绕“新能源与先进材料”核心主题开展了系列课程学习。同学们聆听了柳本润教授、古岛刚副教授、寺井隆幸教授等6位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内容覆盖新能源材料、塑性加工和先进表征技术等多个领域。各位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与科研成果,向同学们展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以及跨学科思维的深度融合之道。


微观结构控制与智能制造:柳本润教授系统解析了热成形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方法。他指出,需从产品性能、微观结构演变与制造约束三维度构建模型框架,高可靠性数据是模型的关键支撑,其精度深刻影响着多尺度计算的最终效能。柔性制造与跨尺度调控:古岛刚副教授的金属无模成型技术展示了非接触式制造对航空航天钛合金构件的潜力,尤其是微米级柔性制造的工艺创新。先进表征技术驱动研发:松崎浩之教授展示了加速器质谱(AMS)的强大应用。从经典的碳-14测年技术,到追踪人工核素以精准评估土壤环境状况,再到创新性地利用碘-129、铀-236等核素进行综合环境评估,AMS在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展现多维价值。毛伟助理教授则进一步将AMS与光催化制氢、三元锂电池寿命等研究结合,凸显原位表征对解析材料衰退机理的关键作用。社会物理模型构建:下村健一郎教授从物理视角出发,将人群高密度流动引发的拥挤现象构建成可模拟的物理模型框架,揭示了复杂系统行为研究的新维度。核聚变能源开发:寺井隆幸教授描绘了核聚变作为“终极能源”的宏伟蓝图。他深入剖析反应器设计的核心挑战,提出耐受极端高温的材料难题,并介绍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进展。这些课程启发我们:重大科技突破既需要全球协作,更离不开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有力支撑。

实验室探访,感受科研氛围
在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先后深入参观了古岛刚副教授的实验室、柳本润教授的相关实验室与教学空间,全面接触从微观观测到宏观加工的完整技术体系,近距离感受国外先进的工程科研设备与环境。
在古岛实验室,同学们首先进入精密实验分析室。该实验室空间虽然不大,但功能完备,涵盖金相制样、力学性能测试、SEM观察等环节,让同学们直观了解材料从制样到性能评估的全过程,深刻认识到微观组织观测的重要性。随后参观的先进加工车间集成了多台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设备,其中无模成形设备尤为引人注目。无模成形设备无需传统模具,通过精准控温与协同加载实现连续拉拔等加工,同步采集数据并输出高质量样本。


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柳本润教授的力学性能实验室、先进微观表征实验室,以及加工实训车间。车间内的15吨级大型热成形模拟设备、高温高速多段压缩装置等让人印象深刻,实验室虽然空间狭小,但布置紧凑、功能齐全,围绕金属材料“加工–组织–性能”,构建了从微观材料表征到宏观加工的完整的研究手段,有力支撑金属塑性成形方面的相关科学研究。开拓了员工视野,深化了同学们对金属材料组织性能调控的理论与技术的理解。
筑波航天探秘,体悟匠心致远
访学团实地探访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旗下的重要科研基地——筑波宇宙中心,展开了一场充满科技感的参观学习之旅。作为JAXA的核心枢纽,筑波宇宙中心长期致力于航天技术的研发与测试,是日本迈向宇宙探索前沿的重要桥头堡。

在航空展览馆中,同学们系统了解了日本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成果,其中“希望”号实验舱的研发背景及关键意义尤其引发大家的浓厚兴趣。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希望”号的远程控制室与模拟太空实验舱,近距离感受宇航员训练的真实场景。特别是在“低压环境适应训练设备”与“封闭环境适应训练设备”两大关键设施中,大家深入了解了宇航员在极端空间环境下的生理与心理适应过程,深刻体会到太空实验对于人类生命科学与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意义。

筑波宇宙中心之行不仅加深了成员们对航天科技的认知,更激发了探索未知、勇攀科研高峰的热情与志向。
博物馆参观,观摩文化传承
访学活动迎来最后一站,同学们走进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启了文化之旅。作为日本历史最悠久、馆藏最丰富的国立博物馆,这里收藏逾11万件文物,系统展现了从绳文时代到近代的艺术作品。

此次日本东京大学访学活动,以7天的充实行程编织了一幅学术探索与文化浸润的立体画卷。从东大学术殿堂里的前沿思想碰撞,到实验室中秩序与创造力的奇妙共生;从筑波宇航基地里对科技匠心的深刻体悟,到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对历史文化的留存,30余名师生在跨文化对话中拓宽了学术边界,在知行合一中深化了对“科研与人文”、“技术与文明”辩证关系的理解。
这次跨越山海的访学,不仅是一次知识与视野的双重拓展,更在每位访学团成员心中种下了开放与创新的种子——它让大家深刻意识到,顶尖科研离不开全球视野的滋养,卓越人才需兼具技术精进的定力与文化包容的胸怀。当行程落幕,同学们将这份收获转化为更坚定的信念,他们表示:未来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扎实的积累勇攀高峰,勇担材料强国使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舞台上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创新篇章。